首页 > 直通中国
短评:“u swan, he frog”海外爆梗:我的生活需要中国网友
分享到:

最近,幽默的中国网民又迎全球“破圈”时刻。

起因是一位居住在杭州的欧洲女生在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分享了送别男友时双眼垂泪的照片,不料意外收获大批网民操着“中式英语”的倾情安慰:“cry what cry? Luck is gone by your cry!(哭什么哭?福气都被你哭没了!)”“Man like taxi, one go, next come(男人就像出租车,一辆走了,另一辆马上就来)”“Abandon!! Abandon him!(扔了!扔了他!)”帖子被搬运到海外社交平台X后也迅速大火,其中“You pretty, he ugly, u swan, he frog(你靓,他丑,你天鹅,他蛤蟆)”这句尤其受到追捧,不仅被海外网民怒赞“诗意而哲学”“当代莎士比亚”,还迅速成为流行meme,连波士顿市官方账号都以此玩梗。截至目前,这条贴文在X平台的浏览量已近3000万次,点赞超过32万。评论区不仅有众多网民羡慕地表示“我的生活也需要中国网友”,还有许多人自发解释这些“中式英语”的精妙之处,甚至有人因此想学习中文,“这样我就能更明白这些犀利的话了”。

这不仅是一次网络新梗的大范围狂欢,更是“中式英语”独特魅力的一次国际展现。曾几何时,因为中文思维、文化不同而出现的“中式英语(Chinglish)”是“不地道”“不规范”的代名词,是许多海外华人挂在嘴边的自嘲之语。而这一次,“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可以追溯到《水浒传》的俗语,经过简单、直白的“中式英语”再加工,鲜明展现出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抓住了世界各地网民的心。这些“中式英语”的创造者、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一代展现出超越前人的自信与松弛,她们成长在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中文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不惮以专属东方的独特表达传递中文的细腻复杂,举重若轻之间,就让海外网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式英语”的“破圈”也是全球化时代语言演变的一个缩影。语言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据说是19世纪末华籍劳工创造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早已成为英语的日常表达,“paper tiger(纸老虎)”“running dog(走狗)”等源自中国的常用词汇也随处可见,近年更有“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被收录进美国俚语词典的例子。在当今社会,互联网让语言的边界不断拓宽,快节奏的社交媒体更使创新表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式英语”也正在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新纽带——这并非毫无凭据,据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2015年的一份报告,最近20年加入英语的新词中,来自中文的借用词数量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语言的流动与融合总伴随着文明的进步。毫无疑问,使用者众多的中文未来有望继续成为英文使用者解构与创新传统表达的重要源泉。

这也显示出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难以跨越。在帖子评论区,其实也有涉及种族歧视与贬低中国的恶意留言,但多数网民都真情实感地开心、感动,都能准确理解中国网民“恨铁不成钢”发言背后,是期待博主幸福快乐的暖心加油。在这一刻,文化是不同的,但情感是共通的。毕竟,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只要满怀真心开口诉说,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可以共同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

(文/邱壑)

(编辑:陶珩)

分享到:
广告位1
广告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