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欧洲华人报网】“班味”,这个新潮又略带苦涩的词汇,像一股夹杂着职场百态的微风,吹过中文互联网上班族们的心头。
为什么“班味”会这么火?因为它戳中当下职场人的痛点——一种压力之下的无力感。宽松的衣着,疲惫的眼神,憔悴的面色——“班味”是一种自嘲,无力的个体需要以此为“酒”,浇胸中块垒。“去班味”说法的流行是一种深植于“打工人”心灵深处的集体情绪,是压力之下的个体发声:“我想生活!不只活着!”
什么导致了“班味”的产生?首先,现在上班族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班味”是职场压力过大、工作生活边界模糊那种疲惫感和倦怠感。如英国心理学家海德费所指出的,“绝大多数疲劳都是由于心理的影响,纯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劳是很少的”。且不说“996”“007”透支“打工人”的健康,长时间从事单调工作和下班后也要被工作“骚扰”就极容易引起“心理疲劳”(Mental Fatigue)。“去班味”并非逃避工作、拒绝努力,而是对获得成长机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期待。
其次,“班味”也是一种“为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的被动感。啥事儿都有deadline、时刻维持“专业感”、待人接物“眼力见儿”……这些本该遵守的职场规则和交往规矩,因为竞争激烈而让人不由自主地自我束缚,自我空间越来越逼仄,以至于上班久了都“不会说人话”:“收到”“好滴”“恩嘟”“嗯嗯嗯嗯”“okkkk“......“班味”就是长期“被驯化”甚至“被异化”的味道,怎能不让一个鲜活的人皱鼻子。
此外,“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大环境也会弥漫“班味”。年轻人找不到喜欢和满意的工作,喟叹着“莫非真欺少年穷?”职场老人背负安家、养老、子女教育“三座大山”,惆怅着“世界这么大,又与我何干。”工作岗位适配的错位,让人陷入所谓“45°前倾的人生”,既无力拧紧发条,也不敢颓废懒散。
怎么“去班味”才不只嘴上说说?作为复杂社会中的简单个体,“有一个自己喜爱且擅长的班上”或许并不容易,平凡上班族的“理想生活”要么得存在一颗平常心,要么就得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那样,尽量去抓住每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换句话说,“去班味”需要调试好自己的心理,不要怨天尤人,也要不断奋斗,获得感与幸福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得到。当然,大家身上的“班味”浓不浓,社会的作用更大一些。在经济、技术和社会治理正不断发展的当下,政府与社会需要对职场人的焦虑与诉求有正向回馈,如增加就业岗位、确保劳动者权益、丰富公共文化空间等,方可让局部实现的“理想生活”普惠众人。
等一等时代的季风,待看“班味”如你我何。
(文/云树)
(编辑: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