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美食中,有一道小吃,别看它用料普通、做工简单,却深得国人和老外们的欢心,那就是——春卷。它那娇小的外型、金灿灿的色彩、丰富的口味、酥脆的口感、再配上独特的酱料,咬上一口,瞬间征服人的味蕾!更成为老外餐桌上的常客。老外们不禁感叹:哇——春卷,是如此好吃!
春卷是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流行的传统小吃,是用薄面皮或煎饼卷上各种馅料,油炸而成。还有一种春卷无需油炸,用米片卷上馅料,包好后直接食用。春卷的大小不同,但基本是扁圆筒形状。馅料的种类很多,可以是肉类、虾、鸡蛋、韭菜、胡萝卜、豆干、豆芽、黄瓜、生菜等。蘸料有酸甜辣酱、花生酱、辣椒、鱼露、酱油、醋等。
说起春卷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介子推。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由于继母的迫害,被迫离开晋国,在外流亡19年,颠沛流离。介子推跟随重耳,始终忠心耿耿。
后来重耳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念及介子推的往事,准备封赏。介之推认为,重耳能够成为晋国的一国之君,这是天命。他只是辅佐重耳走过那段艰难的日子,完成使命而已。淡泊于功名的介子推,此时已经带着母亲,隐居到山西的绵山了。
晋文公派人上山搜索这对母子,结果没有找到。执行公务的大臣擅自决定,放火烧山,想用这个办法逼介之推出山。结果母子二人抱着柳树被烧死,也没有出山。
晋文公悔恨莫及,为了纪念介子推,他晓谕全国,每年的这段时间,臣民们都不许生火做饭,一律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开始的日期是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结束的日期是公历4月6日或4月7日。次年,晋文公为介子推祭扫,那颗柳树复活,枝叶茂盛,他将其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晋文公将绵山封为介山,以此怀念介之推。清明节时,人们去爬绵山,也成了这个节日的一个习俗。
正是由于寒食节,使春卷登上了舞台。人们可以提前做好,荤素搭配,既可热食,也可冷食。
关于春卷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在立春这一天,人们做春卷、吃春卷,称之为“咬春”,以祈求身体健康。
春卷也是满汉全席中的菜肴。在满汉全席中,它是第二席中的一道菜式。满汉全席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66岁大寿时,办了一场集合满族和汉族特色饮食的巨型宴席,为融合满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提倡满汉一家。
中国春卷飘洋过海成了老外们喜欢的一道美食
现在春卷也非常受到外国人的喜爱。在国外的中餐馆里,春卷已经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菜肴,成为菜单中的必备美食。同时它融合了西餐的饮食习惯,经常被做为前菜(或开胃菜)的一部分。
曾经有这样一条新闻,可以看出春卷在欧洲的受欢迎程度。在欧洲某国的一位政治家参加竞选,在拉选票时,他的手里拿着一个盘子,里面竟然有两根春卷。媒体也大肆宣传。这位政治家解释原因说,他很喜欢吃春卷!为了获得亚裔选民们的选票,他想了这么一个用美食公关的办法,希望赢得选民的好感。
春卷也出现在了西方人的美食节目中。在一个著名的美食节目中有一位美食专家在教人怎样做春卷。他凭着多年丰富的美食经验,研究了春卷的做法,并把操作步骤搬到了电视上,解说的也很详细。
现在不光中国餐馆里有春卷,在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亚裔人经营的餐厅中也提供春卷,这令老外们有些混淆不清,春卷到底是哪国餐?这也难怪,千百年来,随着大量的中国人去往不同的国度,春卷也随之飘洋过海,在亚洲各国落地生根,成为了他们的美食。
现在,在西方人开的大型超市里,也可以买到春卷。它们通常是半成品,成袋或成盒包装。买到家里,吃多少炸多少,剩下的放进冰箱冷冻起来,随吃随拿,很是方便。
其实自己做春卷也不难。它并不拘泥于某些特定的食材,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家里有什么,或者能买到什么,都可以加进其中。它们可简可繁,可甜可咸,所以被人称之为“万能的春卷”。
在荷兰和比利时,春卷的写法是loempia,这是照搬了印度尼西亚的拼写方法。当年在荷兰殖民印度尼西亚时,把春卷带入了欧洲。Loempia的发音,近似于中国闽南话的“润饼”。润饼是春卷的一个种类,流行于闽南、潮汕、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做法是在春卷皮上面,铺上一层糖粉和花生粉,包上加工好的蔬菜和肉,无需油炸,直接食用即可。
荷兰语中还有一个词汇——kroepia,这指的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春卷。它是一个荷兰版本的春卷,形状比较扁,馅料不仅有蔬菜,还有炒饭。
在荷兰沿海城市Katwijk,有一家欧洲最大的春卷工厂,叫Goodlife Foods。它每天生产70万个春卷,销往欧洲各地。也许您的餐桌上,就有它家的产品。
春卷来自中国,作为中华美食文化的一部分,已被世界无数人喜爱,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