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欧洲新闻
短评:从全民狂欢到版权争议,“吉卜力滤镜”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分享到:

【意大利欧洲华人报网】刚刚过去的周末,许多人一觉醒来,发现世界“吉卜力化”了。各个社交平台上,从法国总统马克龙、美国白宫到普通民众都在乐此不疲地发布一张张色彩梦幻、柔和细腻的吉卜力风格插画。从家庭合影、宠物照片到网络梗图,一切都仿佛变成了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电影中的场景。

这一热潮始于3月底,OpenAI推出GPT-4o模型,允许用户在ChatGPT简单输入文字或上传照片,就能快速生成漫画或动画风格的图像。网民很快发现,他们可以将任何照片转换成堪比吉卜力电影的精美场景。互联网随即被这些梦幻般的图片刷屏。然而,24小时的狂热之后,风向突变。OpenAI首席执行官奥特曼(Sam Altman)发文称,由于版权争议及服务器超负荷,OpenAI将限制ChatGPT的文生图速率,并禁止直接生成吉卜力风格图片。OpenAI解释称,平台会限制生成“在世艺术家风格”的图像,但允许更广义的工作室风格创作。

突然的刹车让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股热潮。核心问题在于:AI模型的训练数据来源何处?模型是否“吞噬”了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如果是的话,训练时是否获得了相应的许可?答案应该是否定的,84岁的宫崎骏以其对数字动画的激烈反对著称,早在2013年就曾将AI创作的作品形容为“亵渎生命”。而今天,他的心血成为AI模仿的对象,这一讽刺意味深长。

其他问题随之浮现:此次热潮正是建立在广大网友的热情参与之上——也就是说,OpenAI收集了大量个人数据。通常,在欧洲,企业使用从互联网上获取的个人数据需符合‘合法利益’原则。尽管用户是主动上传图片,但如何保护数据隐私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此外,生成式AI还可能加剧算法偏见问题,进一步放大社会偏见。有研究者就声称,此类图像模型往往对非白人男性群体存在刻板化或性化倾向。

训练数据的透明度、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对使用方式的监管,这些问题无不成为此次争议重新浮出水面的焦点。如今,生成式AI技术迅速变革,短短两年内就从实验室的技术探索迅速走入大众生活。从表面上看,这股热潮似乎仅关乎趣味性图像,但实际上则引发了关于数字时代作品所有权、算法透明度以及隐私权尊重等根本性讨论。

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这一事件也是公众第一次直观体会到“AI侵权”的问题。所有科技进步都伴随着对文化的冲击,但最终具有生命力、具有创意与稀缺性的精品文化总能保留下来。期待此次世界“吉卜力化”的热潮不仅停留在技术奇观,还能推动有关AI伦理的讨论进入更广泛的文化和媒体领域,或许未来回头看来,这起事件有望成为“AI时代”的关键转折点。 (文/邱壑)

(编辑:余光)

分享到:
广告位1
广告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