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欧洲华人报网】意大利一个科学家团队近期公布新发现,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飞狮雕像可能来自中国。该团队首席考古学家、帕多瓦大学副教授马西莫·维达莱在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纪念会上称,经过研究发现了飞狮雕像来自中国的证据。这一发现引起舆论关注,认可与质疑兼而有之,有关“威尼斯之狮”的历史真相也等待更多发掘。
威尼斯是意大利著名古城,凭借位于亚得里亚海北端的地利,威尼斯在中世纪时期一直是地中海商业活动中心,与世界各国都保持着紧密联系。威尼斯商人走遍世界,欧亚非各大洲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出生于商人世家的马可·波罗就是跟随父亲和叔叔,经由黑海、波斯,达到了中国。威尼斯商人在世界各地闯荡,除了追求商业利益外,还有探寻世界各地珍宝的目的。828年,圣马可干尸被两名商人从亚历山大运回威尼斯,并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守护神。圣马可广场上的飞狮雕像是威尼斯的象征,这座雕像被称为“威尼斯之狮”,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奖杯也是以这座雕像为原型。
“威尼斯之狮”家喻户晓,但人们对它的来历却不清楚。从造型和工艺上看,“威尼斯之狮”并非出自中世纪欧洲匠人之手,曾有它是来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半岛的说法,但人们从未找到足以支撑这一假说的有力证据。新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获得广泛应用,给“威尼斯之狮”的研究开辟了新路,维达莱的团队对雕像金属部件的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发现这些金属可能来自中国。还有汉学家和中世纪艺术史学家提出“威尼斯之狮”的造型符合中国古代镇墓兽特征。因此就出现这样一种猜想:“威尼斯之狮”原本是一座来自中国地区的镇墓兽,匠人将它的角切掉,又将耳朵磨圆,再加上翅膀,就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样子。虽然无法确定这座雕像“被改造”的时间,但据记载,马可·波罗1295年回到威尼斯时,“威尼斯之狮”就已经被安装在圣马可广场的柱子上了。
此猜测一出,也有很多学者基于对中国镇墓兽的尺寸、材质、造型等认识持不赞成态度。无论“威尼斯之狮”身世如何,维达莱团队的研究至少为人们了解13世纪欧洲与中国交流提供了新的重要素材。全球史、文明史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成为史学研究主流,这一新史观反驳了欧洲是人类文明源头和中心的观点,认为世界各地的文明有着各自的源流和脉络,现代文明就是在不同文明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经过长期研究,人们发现全球贸易体系并非由欧洲人近代的航海运动所创建。早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就已形成了丝绸之路、地中海商路、波罗的海-第聂伯河商路、撒哈拉沙漠商路等商路,这些商路把欧亚非大陆连成一体,经由这些商路开展的贸易促进了文明交流,也就是说世界各地文明从很早就开始具有了“全球性”。维达莱团队提供的证据试图说明“威尼斯之狮”部分来自中国,也从实证角度说明欧洲与中国在中世纪时期有着密切交流,中国的商品、艺术等都对欧洲产生了深刻影响。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开展共同研究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主流,这一背景下,欧洲汉学也走出了以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为主的小圈子。过去,对欧洲古代雕像的研究也只限于考古、欧洲史和艺术史范畴,人们发现“威尼斯之狮”并非原产欧洲后,也只是从临近欧洲的地中海世界各国中寻找线索,这也是研究迟迟无法获得进展的原因。维达莱团队此次探寻“威尼斯之狮”来历,汉学家从中国古代雕像形制等方面出发提供证据,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不难看出,汉学与欧洲史、艺术史等领域的学者合作开展交叉学科研究,能为人们探寻欧中交往和欧洲自身发展历程提供很多新思路、新素材,在这个方向上,欧洲学者也可和中国同行开展更多合作。
(文/钟山)
(编辑: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