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欧洲华人报网】等同于意大利代名词的意式浓缩咖啡(Espresso)近日迈出坚实的“出圈”步伐,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出冲击。
【为什么要申遗?】
“必须采用新鲜研磨的咖啡粉,以90-96℃的热水萃取20-27秒,成品重量13-26克,呈深褐色,顶部带有浅色条纹。这才是一杯标准的Espresso。”综合意大利《共和国报》、英国《卫报》报道,1月20日,意大利农林业暨食品政策部(Mipaaf,下简称农业部)正式官宣了Espresso申遗的消息,并表态称在今年3月31日前,会把其竞选申请递交给教科文组织的巴黎总部。
意大利罗马一家咖啡馆的咖啡师制作咖啡。(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意大利,咖啡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饮料,它是一种礼仪,是我们国家身份的组成部分。”意大利农业部副部长森蒂纳约(Gian Marco Centinaio)在陈述中,将意大利浓缩咖啡形容为对于所有意大利人心中的社会与文化象征,从南部的那不勒斯到北部的威尼斯,从东北处的的里雅斯特到中部的罗马,整个国家都为之着迷。
这番说辞绝没有王婆卖瓜之嫌。调查数据显示,多达98%的意大利人必须定时小酌一杯Espresso提神醒脑,意大利全国范围内专门售卖Espresso的咖啡店就超过800家,Espresso的专职咖啡师达到7000人,而更广义上的咖啡店更是全境密布,达16万家。
不过,近年来,随着一些咖啡连锁品牌附加影响力增加,美式的崛起,速溶的普及,对浓缩咖啡的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挤压。此外,现在无论在欧美还是亚洲等地,手冲咖啡都大行其道,Espresso已不是当前咖啡行业的主流。
人们在意大利罗马的一家咖啡馆消费。(图片来源:新华社)
报道分析,意大利为Espresso申遗,是想要在咖啡文化上占据一定的高地,挽回一定的优势,也希望在商业运作上保持其原有份额。如果能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Espresso自然也比以往更加代表了“文化的象征”。
目前,意式咖啡这个市场创造了10000个工作机会,这个行业的营业额更是达到了50亿欧元。这些数字清楚的反应了浓缩咖啡对意大利甚至是全球咖啡经济的重要性。
【申遗之路并并不好走】
这并非意大利第一次为浓缩咖啡申遗,早在2016年3月,意大利就开始着手为Espresso申请入选资格。去年,那不勒斯和特雷维索两个地区级咖啡联盟曾分别申遗,但因为“窝里斗”,最终连国内审议都没通过。于是,两家联盟今年“消除分歧”,决定联合申遗。
意式咖啡。(图片来源:unsplash)
不过,意式浓缩咖啡能否成功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属未知数,毕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对于美食一类的入选评比向来严苛。2010年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法国美食”才被姗姗批准列入遗产名录,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以来,首次挤入世界名录的餐饮类非遗项目。
目前为止,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同饮食相关的入选者依然数量不多,有“法国美食”、“墨西哥传统饮食”、“土耳其Keskek饮食传统”、日本“和食”以及韩国“腌制越冬泡菜文化”等。
意大利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其中,UNESCO于2010年将“地中海饮食”列入了西班牙、希腊、意大利和摩洛哥联合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制作时要让面饼在空中飞旋的“那不勒斯披萨制作”成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中飞饼”的技巧除了具有娱乐观赏性,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能让面团更好地发酵,让烤出的饼更为松脆。此那不勒斯的披萨文化还包括与之有关的歌曲和故事,这使得披萨饼的制作成为一种具有魅力的社会习俗。此外,“意大利松露采集的传统知识和实践”也是名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那不勒斯披萨制作。(图片来源:UNESCO官网)
【Espresso还有哪些“前辈”?】
意大利还有哪些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意大利潘泰莱里亚岛(Pantelleria)的葡萄种植法
潘泰莱里亚岛是位于地中海的一个遗世独立的小岛,地形崎岖,气候炎热,风大雨少,vite ad alberello是为适应潘泰莱里亚岛风土条件形成的一种传统葡萄种植法:矮灌木丛式培形,葡萄藤修剪为6条分支,采收时需要蹲着进行手工采摘。
潘泰莱里亚岛现有5000余名农民践行这种世代相传的葡萄种植法。
2.克雷莫纳的提琴制作技艺
克雷莫纳是一座人口只有7万多人的北方小城,16世纪起,数位小提琴制作大师的出,使这里成为了小提琴的发源地之一。
克雷莫纳提琴制作。(图片来源:克雷莫纳官网)
手工打造一把小提琴大致要经历选材、拼板、刮板、合琴等10道工序。每道工序中又包含诸多细节工作。一个熟练的制琴师完成一把小提琴至少需要200多个小时的时间,而能否做出一把好琴靠的是精益求精的意志、丰富的经验、熟练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甚至还包括在选料过程中的一点运气。
3.西西里木偶剧
西西里木偶剧形成于19世纪初期的西西里,在该岛平民阶层中获得了巨大成功。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种傀儡木偶剧在意大利还十分流行。
它主要表现的是宏伟的史诗、英雄的传奇故事,讲述的故事一般取材于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诗歌,以及圣徒或江洋大盗的生活。但大部分对白都是木偶艺人在演出中即兴发挥的。
西西里木偶剧。(图片来源:UNESCO官网)
这种戏剧一般为家庭剧团经营,傀儡戏艺人们为自己传统的表演和技艺而骄傲,并以家族的方式代代相传。
4.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
在撒丁岛原住民中有一种非常著名的由撒丁牧歌文化中发展出来的持续低音多声部民歌,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四声部复调演唱形式。
四个不同的男声部称为低音、低音哼唱、麦苏(mesu)。其中的突出特点是低音部和低音哼唱声部的喉音音色。表演者围成一个紧凑的圈,圈中的独唱者演唱一段散文或诗歌,与此同时,其他声部为其伴唱。为了同时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达到完全和谐,歌唱者会捂住一只耳朵。
多声部民歌。(图片来源:UNESCO官网)
大部分参加演唱者居住在巴巴吉亚地区和撒丁岛的其他北部和中部地区。他们的演唱艺术深植于该地区的日常社会生活。他们常在当地酒吧里自发表演,也在一些正式场合,如婚礼、剪羊毛比赛、宗教庆典和狂欢节中表演。
持续低音多声部民歌有许多保留曲目,最常见的有小夜曲和舞蹈歌曲。歌词既有古代诗歌也有用现代诗歌,内容涉及当今事件,如移民、失业和政治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民歌可以被认为是汇总了传统和当代的文化表达。
5.巨型肩扛圣人游行活动
宗教是意大利诸多非遗项目的主线,意大利目前共有4项宗教庆典被列入非遗名单或正在努力申请。巨型肩扛圣人游行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在意大利各地都会举行以巨型肩扛游行装置为特色的天主教游行,尤其是诺拉、帕尔米、萨沙里和维泰博等地。这些公共游行需要奏乐者、歌手的参与,还需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制作游行花车、庆典服装和手工艺品。在这个公众共同完成的项目中,协调与平衡的任务分工是庆典基础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