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欧洲华人报网】今年春节,有着300年历史的中国非遗艺术——广东潮汕的英歌舞再次出圈,并跳到了欧洲。英歌舞队受邀来到英国,大年初一(10日)在伦敦百年地标伯灵顿拱廊首秀,大年初二在特拉法加广场游行,并在“四海同春”庆典率先开场,吸引了70万人现场围观,拉满了伦敦的“年味儿”。
英歌舞是著名侨乡广东潮汕地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舞蹈内容取材于《水浒传》梁山108将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所以,“南舞北相”的英歌舞也是中原文明向南传播与岭南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潮汕英歌舞起源于古代战场,因此还被称为“中华战舞”,成为当地不畏艰险、团结一心、奋勇抗敌的精神象征。正是源于其背后深厚历史文化“家底”的支撑,英歌舞才会走到哪里都“流量爆棚”。
300年的中国非遗艺术亮相200年的伦敦文化地标,这就是一场东西方文明对话。中国的非遗正逐渐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文化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英歌舞在欧洲的街头“炸”出了绚烂火花,赢得了外国人的掌声,这种古今中外交相辉映的“穿越感”让人惊叹,也让人感动。艺术,完全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将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民众连在一起。
对海外华人来说,尤其是对众多潮汕华人来说,英歌舞已经成为潮汕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代表着他们的群体记忆和家国情怀。英歌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潮汕华人心中的情感纽带,是一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这种情感,闪烁在从欧洲各地赶来围观的海外华人的泪花中。而英歌舞所展现出的自强、拼搏、团结、不服输的精神品质,也激励着海外华人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对欧洲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来说,脸上画着脸谱,手里敲打着木棍的英歌舞是神秘的,是精彩的,他们也想透过表相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从伦敦市民和众多外国人的啧啧称赞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其实,许多外国人也希望有更多机会来接近中国的非遗艺术,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厚重,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
不仅英歌舞,这个春节,中国的各地非遗、传统艺术陆续走进欧洲各地。“漳州闽南文化周”活动在法国巴黎举行,为法国民众献上一场闽南文化盛宴,其中的非遗项目布袋木偶戏展演受到欢迎;有着千年历史的、作为中国春节传统习俗的中国古版年画也在德国柏林举办展览,让当地人大饱眼福……
乘着“中国年”升级“世界年”的东风,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猛龙出海”,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收获更多“粉丝”。
(文/朱骏)
(编辑:余光)